「臺灣股市期權策略系列指數」將投資策略指標化,擴展指數化投資新應用。(系列報導4/4) 2019/12/26 11:00
臺灣證券交易所(證交所)暨旗下子公司臺灣指數公司(臺指公司)與期貨交易所(期交所)於108年12月18日共同舉行「臺灣股市期權策略系列指數發表會」,會中分別邀請證券商公會及期貨商公會理事長代表致詞,同時並安排臺指公司陳文練資深總監進行專題演講,介紹系列指數的型態與成分、指數的編製及應用,並從投資人與發行人的面向探討臺灣股市期權策略系列指數的效益。
證券商公會理事長賀鳴珩表示,以今(108)年4月底甫上市的指數投資證券(ETN)為例, ETN掛牌至今共計12檔,其中連結台股指數之ETN皆為正報酬且表現優於大盤,顯示指數投資證券(ETN)掛牌至目前,已通過初步觀察期,配合主管機關放寬限制,明年券商公會將以擴大ETN規模為重要任務。
期貨商公會理事長糜以雍於致詞時亦表示,期權策略系列指數一旦透過發行人包裝成商品後,對於期貨及現貨市場具有新交易動能的產生。同時,也因為不同交易策略代表不同參與市場的角度,也間接形成穩定市場的力量,亦符合金管會的政策方向。
臺指公司研發部陳文練資深總監於專題演講中首先說明,證交所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簡稱加權指數)自民國60年發布,於民國87年由期交所發展成台股期貨契約,觀察去(107)年一般交易時段之臺指期日平均成交量達15萬口,若以當日結算價換算為契約價值,每日平均成交的契約價值逾3000億元,交易熱絡,已形成旗艦型商品。因此台指公司參考國際作法,運用股票、期貨及選擇權等跨資產類別之成分編製「臺灣股市期權策略系列指數」,首波發布期權型(由期貨、選擇權契約組成)、策略型(由期貨、選擇權契約及股價指數組成)與組合型指數(由期權型指數及股價指數組成)等三種型態指數,以供發行人未來可發行上市ETF、ETN或權證等商品,豐富我國指數化投資生態體系。
臺指公司陳文練總監進一步表示,期權型指數可以將期貨或選擇權契約單獨編製指數,或結合兩者編製指數,本次首波發布「臺股期貨指數」,係參考臺股期貨契約(簡稱臺指期)各期契約商品未平倉結構,運用期貨到期轉倉之方法編製,以近月臺指期最後交易日之前五天,每天以等權重方式分批轉倉至次近月臺指期契約,維持指數延續性,以期將長期持有多頭部位之投資績效給予指標化。由於台股期貨指數與加權指數有極高度正向關係,適合對後市看多時應用。
第二種策略型指數本次發布的是「加權指數掩護性臺指買權價外5%報酬指數」,係運用掩護性買權(Covered Call)策略,以持有標的股價指數「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成分股組合複製標的指數績效、再賣出加權指數之買權,藉著買權權利金收益而對大盤下跌風險有所「掩護」,但可能犧牲部分短期報酬。此策略之運用,希望投資人有機會在追求市場報酬之外,增添買權權利金帶來的收益,以降低投資風險,進一步提升承擔每一單位風險所能得到的績效,較適合對後市看法保守(如盤整或下跌)時應用。
第三種組合型指數則以「智慧中立指數」為代表,其運用「市場中立策略(Market Neutral)」,持有股價指數成分股組合,收取現金股利再投資,並賣出避險比例之期貨指數,期將市場風險剔除,追求標的股價指數的Alpha報酬,適合應用於目標長期不受市場多空影響並追求收益相對平穩且波動度類似債券的投資工具。
陳總監表示,此系列指數可供投信、證券商、期貨商或金融機構等作為追蹤標的發行各類型指數金融商品,將有望廣化市場商機,並體現金融創新,提升競爭力。從投資人角度,系列指數所運用的方法過往都是專業投資機構使用的交易策略,商品化後讓一般投資人有更多交易策略的投資選項。透過將資產管理主動式策略轉化為被動式投資應用工具,可望吸引更多投資人參與被動式投資。
附表:臺灣股市期權策略系列指數介紹
指數名稱 |
「臺股期貨指數」 |
「加權指數掩護性臺指買權價外5%報酬指數」 |
「智慧中立指數」 |
指數類型 |
期權型指數 |
策略型指數 |
組合型指數 |
組成 成分 |
由期貨或選擇權契約價格組合而成。 |
結合股價指數與期貨、選擇權契約組合而成。 |
結合股價指數與期權指數組合而成。 |
特性 |
表彰長期持有臺灣期貨交易所近月臺股期貨契約多頭部位所累積之績效表現,適合對後市看多時應用。 |
指數績效與加權報酬指數有正向關係、買權價格反向關係,期能藉由買權權利金收益降低股市下檔風險。 |
持有股價指數、以避險比例賣出市場組合(期權指數)。目標不受市場多空影響,追求相對平穩且波動度類似固定收益商品之投資績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