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化投資論壇紀實五之三/從國際指數發展趨勢看臺灣聰明因子投資策略,以及互連互通趨勢下的指數化投資。
2016/09/29 17:00

本次論壇除了主題演講之外,也透過四場座談會,探討現今指數化投資參與者及投資人最關心的議題。其中,座談會二「Smart Beta 2.0 - 優化聰明因子投資策略」以及中華證券交易服務公司石曉成聯席董事長對於互聯互通下之跨境指數發展所作的主題演講,更是全場參與者關注的國際指數發展趨勢。

「Smart Beta 2.0 - 優化聰明因子投資策略」座談會由證交所黃乃寬副總經理主持,特別邀請到國際重要指數公司如恆生指數、S&P、FTSE、MSCI等指數設計與研究部主管來台參與座談,討論指數近來已逐漸從既有的傳統市值加權指數、逐漸演進至透過對特定風險因子曝露以強化績效的Smart Beta投資策略,期能同時兼顧被動式投資之優點及有效改善報酬,此投資策略逐漸受到市場廣大的青睞與迴響,然因臺灣發展剛起步,主持人黃副總請國際專家分享對於台灣發展Smart Beta指數的建議。

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研究和設計部亞太區主管陸巧兒表示,現今常見的Smart Beta指數通常是指因子投資,或是採用不同的加權方式。S&P發現因子指數不論在S&P500 或是亞太區表現都是相當優異的,當然,因子指數也有其不穩定性,每個因子都有不同的特性跟風險,不同的環境適合不同的因子投資,因此投資人教育十分重要。富時指數研究及分析部董事龐兆恩博士認為,因子指數現已由單因子拓展到多因子,呈現多元化發展,要如何將單因子組合成多因子便是目前相當重要的研究議題。此外,若要編製一個有發展空間的Smart Beta指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必須了解客戶的需求,讓客戶了解為何如此設計可以達成獲利目標。恆生指數關永盛董事兼總經理則建議,如為一般投資人設計商品,簡單易懂Smart Beta指數規則非常重要,如太深奧則難以推廣,投資人難以接受,同時表示未來香港Smart Beta指數應可以在滬深港通找到發展的契機。MSCI香港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研究總監謝征儐則說明,Smart Beta指數為被動式投資與主動式投資之交集,即透過因子投資將主動式策略被動化,並以較低成本的方式獲取收益,且指數規則公開透明,可提供投資人更多元化的選擇!另因子投資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在長時間可以獲取超額的回報,此策略最重要的就是信心,投資理念千萬不能動搖,不能因為中途的表現不佳而離開。

此外,透過指數化投資發展跨境投資策略在亞洲鄰近市場亦成為重要發展趨勢之一。中華證券交易服務公司石曉成聯席董事長於主題演講「互聯互通下的指數化投資」中表示,隨著中國大陸加速與全球金融市場互相融合,配合互聯互通的發展,指數化投資可望有效益地捕捉更全面的中國大陸市場投資機遇。石董事長說明,截至2016年7月28日,自滬港通開通以來,北向資金流動約使用了49%的總額度,約占上交所0.6%的交易量;南向資金流動更是使用了高達80%的總額度,約占港交所1.6%的交易量。此外,滬港通股票比非滬港通股票日均成交值上升更快。港股通股票從開通前至開通後日均成交值上升47%,而非港股通股票僅上升36%; 滬股部分,滬股通股票開通後日均成交值上升更是高達424%,而非滬股通股票上升290%,差異相當懸殊。石董事長表示,滬港通的開通確實有效促進市場的活絡,未來在互聯互通的趨勢發展下,跨境指數化投資的發展潛力令人期待 。 

總結來說,Smart Beta策略將隨著不同環境以及不同的投資者需求多元發展,並透過透明化的指數設計提供投資人選擇,在這樣的國際發展趨勢下,臺灣也將依照臺灣市場特性,積極發展具特色的Smart Beta指數(指數化投資論壇紀實五之三)。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