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投資再進化,ETF升級2.0版表現更優良。(系列報導2/2) 2017/03/21 14:00
臺灣ETF市場發展快速,截至今年一月,國內整體ETF資產規模約達到2700億元,自2003年第一檔台股ETF商品問市至今的15年間,基金規模總額成長近七倍。除了基金規模成長外,ETF商品也由單純以市值為篩選條件的1.0版本進化至採用財務指標選股後再加權的2.0版本,如兆豐投信將於3月31日發行上市的「臺灣藍籌30ETF(代號00690)」,即是台股ETF第一檔 2.0版,充分展現指數化投資領域的發展與創新。
放眼國際指數化趨勢發展,指數化商品應用以ETP(交易所交易商品)為統稱,依連結標的區分為股票(ETF)、固定收益(ETN)及衍生性商品(ETC)等。依據貝萊德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研究指出,自2000年至2016年以來,全球ETP資產規模呈現持續成長。觀察ETP商品17年來發展,可分為成長期與加速期,自2000-2010年可謂成長期,ETP規模由790億成長至1.45兆美元,規模成長約18.37倍;而2010-2016年則為加速期,因此時期全球資金流入被動式投資速度加快,促進ETP資產規模成長加速,6年內由1.45兆美元快速成長至2兆、3兆至2016年底正式突破3.5兆美元。若以資產類別而言,以連結股票的ETF為主流,資產規模超過2兆美元,約占整體規模78.12%。
在資金流入快速成長下,也刺激各類商品朝下一世代演進。以台股ETF而言,目前也由原先市值加權的ETF 1.0商品進化為因子加權的ETF 2.0商品。如何區分ETF 1.0及2.0商品呢?簡單來說,ETF 1.0指成分股並無事先經過因子篩選、僅直接採用市值加權之ETF商品(如台灣50 ETF),而ETF 2.0則是運用Smart beta因子(如財務指標、風險因子、價值因子…等)篩選成分股後、再以市值加權,目的為透過因子篩選達成強化報酬、降低風險,許多實證研究結果指出,透過結合Smart Beta因子,長期而言可達到超越市場標竿的績效表現。
臺灣指數公司於去(2016)年12月底推出一系列新指數,包括「藍籌30指數」、「藍籌30反向指數」、「電子菁英30指數」、「工業菁英30指數」、「低貝塔100指數」及「低波動精選30指數」等6檔新指數,即採用財務指標及風險因子篩選成分股,以符合國際指數趨勢由市值型、產業型或主題型,發展到目前以因子投資、主題投資為主的Smart Beta指數,藉以滿足產品發行人與市場投資人對ETF標的需求之廣度與深度。
隨著ETF商品的不斷推陳出新,臺灣指數公司持續配合趨勢推出新指數,作為創新ETF商品之重要元素與工具,期望與投信業者攜手推出全新的ETF 2.0商品,引領中長期資金投資台股優質公司,以期提升流動性,活絡資本市場。
圖表一:全球指數化商品應用規模不斷成長
※資料來源:BlackRock ETF landscape report, 2016.12.